试想着怎么样把信息告诉其它人

怎么样把信息告诉其它人,至少知道这么一回事,这确实比较难,但是还是想去试试,只是试试:

1、邮件方式,以前社交平台的漏洞让这个事情变得容易的多,首先得到一个校区大部分的QQ(利用QQ很容易得到),然后再得到个人大部分
好友的QQ,接下来的就是发邮件的事,怎么样以百来个(买)的邮箱,轮流发送,发送端邮箱一天可以大概可以达到上千封;
2、短信,得到号码是一个问题,但是12306和汉庭酒店的数据泄漏给了一个很大的帮助,但是大众话的,怎么样得到精确的信息,这就得用网络爬取;
3、社交网络,购买各个SNS平台的号(貌似很便宜),贴吧,社区,QQ群(用软件)发送,SNS营销号互动,整个地区分发,应该多多少少有
点效果,成本应该很低,这倒是普遍常用的方式,显然,这需要一个终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几十个账号的交换,也很显然,破解的营销
的软件给力很大的方便,网络话术也很给力,要不然,一个女生怎么同时跟两百个人营销;
4、微平台加粉,微信,微博营销加粉软件貌似成熟不少,一键群回复也是常事,一键问候之类的,维护粉就容易多的了,这效果肯定不会短
期出现效果,但是一达到效果感觉应该是深入人心的,毕竟,这是一个送温暖的活,这是基本的运营方式,这也是成本很低的方式;
5、软文处理,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怎么让一篇文章貌似很有感受,确实有营销效果,想到的一个办法,各大平台的软文太多,修改链接
或是故事内容部分,也许会达到点点效果(只是点点),也许也不是点点,看人品,应该完成不是问题,因为,感动你的,也会感动他,并
不是每个演讲大师身后都一段感人肺腑的经历;
6、地推,这是最实战的方式,也是开始走出去做事的一个开始(只是开始),前面大部分的工作主要为了打舆论(不管大与小),技巧很多
,普遍的送礼(十个里面,总有一两个想要),对外一个产品的理解大概也需要一个月,通过前面的处理方式,很快打入思想理解,地推总
能说个一二三,责任心也就体现了;
7、接下来的,就是用户刺激,事件策划 … (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

尝试的第一步是邮件方式,外发出5000封(机器发送等着就好,一个晚上的时间),得到的PV量是1500,而点击进入的成为用户的为150个左
右 ….

我们是怎样被滴滴打败的 — 个已故打车软件的反思

百米出租车的名字你也许没有听过,但在北京只要跑出租超过两年的司机都会对这个名称很熟悉,北京10万名出租司机中有一半都曾配备过百米提供的专用平板电脑。

百米出租车从推出市场到最终关停只有不到两年时间,至于滴滴快的为什么会成功而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公司没有做任何方式的总结,各奔东西的同事们也很少再谈起这个话题。但我对于这个问题思考一直没有停止,在自己创业之初写出这篇文字,一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避免重复走过去的弯路,二来希望能给更多的创业公司一点点借鉴。

初创公司的轻重缓急

首先从百米的出租车专用平板电脑说起吧。在2012年年中项目推出前公司曾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其中一个调研的结论是:90%以上的出租车司机都没有智能手机!正是基于这样的调研数据,百米出租车司机端有自己的定制设备。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出租车司机成了智能设备普及率最高的群体之一,这件事情给我的教训是不要太相信市场调研,因为任何市场调研的数据都是基于过去,而你的产品是面向未来的用户。

正是因为参考了市场调研的结论,百米出租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独有的软件+硬件模式:司机端采用7吋的平板电脑,在这个终端上除了承载打车功能外,还搭载了应用市场、视频广告、游戏及出租车公司的管理模块——在当时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质疑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时,百米出租车的盈利模式是最为清晰的。

在百米出租车上线初期,“软+硬”的模式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司机只需要交300元押金,就能免费领到价值1288元的平板电脑,而且随时可以退还。这样的优惠措施,对出租司机的诱惑是很强的,再加上公司强大的地推能力,在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初那段时间内,百米出租车在北京市场走在了打车软件的前面。

百米最先完成与渔阳,新月,金银建等公司级的合作,也是最早同960103电话叫车平台达成合作的打车软件。但随着业务的进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复杂的系统使得整个技术开发的力量极为分散,面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极慢。

记忆中公司与96103的合作在2013年1月中旬就已经谈定,但与对方的电话叫车数据接入到百米的终端上一直到4月底才完成,而一直到业务停摆,百米出租车的订单都没能接入到对方的平台。要知道96103平台每天上万的订单和数万辆出租车可以同时解决鸡和蛋的问题,这对于早期的O2O项目是多么的珍贵。

而几乎是同期,滴滴同百度地图等达成了的合作,从百度地图客户端上导入的叫车订单,帮助滴滴解决了订单少的燃眉之急,渡过了起步的最困难阶段。

创业公司的资源本来就很有限,更应该把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的主流程上来,多一个环节问题就会成倍的增加。

流氓的滴滴

在打车软件起步阶段,大家都在摸索着往前走。但在这个过程中,滴滴的做法更具攻击性。很多同事在评价竞争对手滴滴时,都用到了“流氓”两个字。

在推广的初期,滴滴采用了许多非常规的手段。司机没有智能设备,滴滴的地推会帮着司机刷机,在百米的专用设备上安装上滴滴打车;而同时安装了滴滴和摇摇(国内第一款打车软件)的手机,会弹出提示,引导用户卸载摇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滴滴都会向司机端推送假订单,司机虽然抢不到活,但会觉得是自己手慢。很多同事对滴滴的做法都很不屑,但这些确实是很有效的方式。

在竞争对手眼里,滴滴的手段是流氓的,在主管部门的眼里,滴滴却是最不听话的,而百米出租车却是最听话的。

为了杜绝黑车借助打车软件混入出租车阵营,交通委要求打车软件认真核实司机身份,百米出租车认真贯彻执行,司机需持有身份证,服务监督卡原件才能办理业务。而滴滴只需要司机输入真实姓名、出租车公司、服务监督卡号和车牌号码,就可以通过验证。为了体验滴滴的流程,百米的很多同事手机里都安装了滴滴的司机端软件,办公室里不时会想起滴滴的订单呼叫声。

交通委曾三令五申要求打车软件不能采用加价功能,百米是言听计从,加价功能也一直没有列入开发日程,但滴滴却使用加价功能大大提升了乘客打车成功率,司机也因此得到了实惠。在各大应用市场上百米出租车的软件介绍中甚至还明确写到:与大型出租公司合作,杜绝黑车、加价,正规可靠。

产品遇到不确定的政策或其它风险时,创业公司真的没有必要去考虑太多的风险因素,这有可能会让你错失领先的机会。不确定不明朗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中往往孕育着大的市场机会,而一旦形势明朗,在阳光大道上已经挤满了各色的竞争者。

融资:不缺钱时更好融资

打车软件的市场格局从滴滴和快的的补贴大战开始后就逐渐尘埃落定。但最早开始进行补贴的却是百米出租车。

起初是补贴司机,出租司机推荐一名乘客安装百米出租车App奖励司机10元,推荐一名司机则奖励20元,这样方法确实奏效,司机的积极性很高。后期开始尝试补贴乘客,乘客使用百米出租车成功打车,会得到话费的补贴。

在当时的出租车公司和司机眼里,百米出租车是“财大气粗”的。百米的投资人主业是做地产的,百米出租车在起步阶段就注入了上千万的资金,而滴滴对外称只有80万的启动资金。

在打车软件逐渐走热,各家纷纷融资时,也有不少投资机构找到百米,但当时并不差钱的百米没有重视融资的事情。而在滴滴和快的开始烧钱大战的时候,正赶上房地产陷入低谷,百米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

不缺钱时候也要想办法融资,别等需要更大投入时捉襟见肘,当然除了资金外,资金背后的资源更是创业公司所或缺的。

不缺钱时往往是最容易融到钱的。

后记:吃一堑长一智

有了在百米出租车的教训,在开始一个全新的红包易项目时候,我考虑的是先用最简单的方式去验证业务模式。

拿出业务需求后,产品及研发给出的开发时间需要三个月,我们一起删减掉非核心的功能,部分功能先用人工辅助完成,最后只用了两周多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投向市场测试后,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开始从需求审视产品:红包易定位空闲时间变现平台,第一个版本我们希望借助红包达到吸引粉丝、分享和订单转化等功能,可能的问题是功能太多不聚焦。

第二个版本我们聚焦在吸引粉丝一个功能点上,同样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完成后再次推向市场,这一次效果出奇的好。试想一下,如果第一个版本花费几个月时间具备“完整”的功能,重新做产品方向的调整时,包袱就会很重,对整个团队的打击会很大,这个产品很可能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一直走下去。

最近我面试一个做过拼车项目的产品经理时,他向我展示了1.0版本的产品原型图,其复杂程度让我瞠目结舌,最终的结果是1.0产品还没有开发完成,天使轮的资金就已经花光,项目面临停摆的风险。

很多公司的衰败都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清楚记得百米出租车在最后一段时间里,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同事无论高管还是普通员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百米出租车一步步走向没落,那种牛入泥潭般的无力感至今想起都感觉很可怕。

“如果你要去创业,多花点时间思考别人为什么失败,不要去思考别人为什么成功”马云曾经这样告诫创业者。我知道创业路上还有很多坑等着我去跌倒,错误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犯错,并且还能够保留爬起来的体力。

地推:你要做的这些事情

地推的成本高,物料、差旅、交通,偶尔还需打点各路神仙;地推累,跋涉千里去当地做推广,风吹日晒不说,还有可能被城管刁难,是绝对没有坐在办公室里舒服的。那么为什么在网络渠道那么五花八门的今天,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做地推呢?答案很简单:有效。

我们公司是做地方棋牌游戏的,平台名称就不说了。早期的时候地推用得比较少,一般也都是网络广告、QQ群、地方论坛贴吧以及当地的报纸广告等。

每次新游戏上线后,我们就各路渠道投放出去,然后就坐在办公室里等流量来了。严格来说,当时的效果真的也是不错的,因为早期的互联网环境比较纯粹,网友接触的广告少,没那么排斥。

大概07年之后,之前的办法效果就越来越差了,于是我们不断尝试新方法,最后死心塌地地选择地推,因为地推是转化率最高的方式。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个数据参考,大概做得比较好的市场,1个注册成本是2元左右,1个峰值用户成本则是35-50元左右。

地推要做哪些事情?

我们是棋牌游戏,其实其他的网络产品也都是类似的。

地推前的准备。

产品准备。也许我们上线后的游戏并不是最完美的,但是一定得满足基本的游戏需求,要不然辛辛苦苦拉来的用户,因为产品体验太差、BUG太多就走了,就太可惜了。另外就是网站的SEO,一个新游戏或者新网站,如果主要关键字,尤其是品牌词的SEO没有做上去,是相当影响转化的。一来用户可能找不到你,二来即使找到了也会对你的印象比较差。

物料准备。我们常用的物料包括广告宣传单页、鼠标垫、辈子、扇子、杯子、指甲刀、活动奖品等等。这些东西首先要找美术设计好,然后找人做好并提前邮寄到推广的地方。

地方资源准备。在去地推之前,一定要对当地的情况很熟悉,有几条街道、几个大型商场、几个广场、几个网吧,每个地方的人群属性又是怎么样的?地推期间当地是否有其他的大型活动。了解好这些才好安排好地推的路线和策略。

当地的地推组织也要了解下,也许合作下会事半功倍,毕竟当地人是有人脉优势的。包括宣传车、腰鼓队、三轮车队、庆典公司、新闻媒体、网站论坛等。

另外还有当地的制度以及监管部门也要去了解,比如哪里可以刷墙体广告,哪里可以挂横幅,哪些事情需要去城管审批后才能撒开手做。

经费人员准备。这些事情就不多说了,每个公司应该本身也是有这个要求的,出去之前要做好财务、时间、人员以及其他配备资源的预算。万事俱备之后,就可以出门了。

地推过程中做什么

发DM单。面向街道、商场、小区投放我们的广告宣传单页。如果有可能,就一定和对方多聊几句,问问对方是不是喜欢玩这种游戏,之前在哪里玩的,会不会电脑,不能很机械地发一张过去。要想效果好,一定要每个存在潜在用户的地方都要覆盖到。

装机。装机包括大型的网吧装机和个体用户装机,现在很多地方上的网吧都是有人整合的,所以找到相关的管理人员就可以给当地的网吧都装上了,当然这块肯定是需要费用的。个体用户装机,比如在发宣传单的过程中,对方身边正好有电脑,就尽量要直接给对方装上。推广手机端也是一样的,我们还特意开发了软件,在不许流量的情况下,直接就可以将客户端直接传到对方的手机上去。

网吧包机。网吧包机和装机不一样,包机是为了聚拢用户来体验,尤其是在前期用户还比较少的时候更加需要。或者直接包机搞个活动,设置一些奖品。活动我们再下一点详细讲。

举办活动。活动类型是很多的,我们做过表演活动、游戏赛事活动。活动的效果应该说是最好的,但是活动要先预热宣传,一定要选好位置,这样聚拢的人才会多。活动要有爆点,比如大奖、明星、特殊表演等。尤其是在小城市里,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活动,很可能会是后续一个星期茶余饭后的谈话内容。

地推要关注哪些数据

做地推和做其他推广一样,需要时刻关注数据,并做好记录,这样才能统计效果。比如今天在哪里推广,发出去多少物料,来了多少注册,活跃增加了多少,峰值人数涨到什么数值。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运营。用户来了之后,要通过QQ群或者论坛聚拢起来,这点很重要,让用户有一个有归属感的圈子,并且在这里交到朋友,他才会爱上这里。

当然还要关注用户的反馈,经得住用户考验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地推在什么样的城市最有效?

应该说看产品吧!因为我们是棋牌游戏类的产品,用户教育水平偏低,所以第三四线城市的效果比一二线城市会好很多。同样10000张宣传单,在一线城市可能是石沉大海,但是在三四线城市却能够激起千层水花。

当然每个城市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个除了受众精准程度或者所游戏本身的流行程度外,还有当地的人文环境,直白点说就是民风。我们去过的城市,有些地方人就普遍热情、好客,有些地方的就比较排外,对于我们发过去的杯子也不愿意要,觉得我们一定是另有所图。这些都是比较难在地推前了解到的信息。

地推不是万能的

地推是最接地气的方式,因为你直接接触到的就是你的用户,面对面的接触,最直接的交流。用户与你的互动越多,肯定是越容易被留住,但是一定要记住,地推虽然好用,但不是万能的,推广的效果来自于一种合力。所以在地推的同时,该做的其他宣传肯定也还是要做,不管是百度知道,还是网站广告,还是论坛炒贴。

地推也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地推负责人较强的执行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常见的困难有比如天气影响无法执行活动,活动过程出了事故,推广因为外力被迫中断,比如城管等等,得迅速找到替代方案。如果你是团队负责人,团队的士气和执行力也是难点之一,尤其是在地推遇到困难的时候。

最后说下,推广只能获取新用户,要留下新用户还需要好产品,如果要长期留住用户,除了好产品还需要好运营。

社区运营必读:知乎创始人详解社区高黏性的秘诀

注册用户40倍增长至1700万, 月UV近1亿,全站累计产生横跨十多万个话题领域的350万个问题,曾经的小众社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完成了中文互联网最大知识讨论社区的蜕变。

从小众迈向大众,用户迅速增长的同时,知乎做到保持用户留存度在80%以上,十四个月依旧有82.8%的留存度?知乎的高黏性是怎么做到的,对此,i黑马对知乎CEO周源进行了采访。

口述|周源(知乎创始人、CEO)

把用户当小白而不是傻子

知乎能保持80%以上的用户留存度,甚至随着注册时间的拉长,留存度出现逆增长的现象。其实没有太大秘诀,最大的秘诀就是做好最基础的东西,端正对用户的态度。

对于讨论社区而言,就是要保证社区的干净,做好社区管理这些基础的要素。提升用户体验,不是要加很多东西,反而是找到最基础的要素后,要把一些东西减掉,因为只有这些要素才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简洁是非常重要的事。

社交的需求本质上还是表达、认同和沟通讨论。做好最基础的简洁干净之外,还应该保持克制,做产品的人不能把自己当上帝,老想着让客户怎么样。要把用户当小白,而不是傻子。不要让客户想太多,让小白很快地学会怎么用,于此同此,还要做到不打扰用户,这是非常重要的。

知乎在话题“领域”上就犯了这个错误,一厢情愿地开发了一个用户不用的功能。我当时在想怎么能更简单地让领域更有效,比如说我想看体我就去体育,想看电影就去电影。于是我们就做了一个分领域的改进,产品名就叫领域,互联网、科技、商业等等。进了首页以后一点开领域就可以进入,当天很多人使用了一下,随后很快就没有人用了。

回过头来看这件事,其实我们是干了一件把用户当傻子的事情,觉得自己要教用户一个使用习惯,但是用户根本不买账。这也是因为对自己的用户没有非常深入的分析,知乎用户本身和别的用户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他在使用知乎的时候,就是很多样性的,而且他关注的东西,很难说就是哪一个具体的板块,很多时候板块与板块之间会有交叉关联性。用户在关注产品的时候,背后可能是一个创业的想法,或者是其他的兴趣。如果把它固定到创业,反而没有想象力。

大众市场更需要学会测试而不是试验

对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而言,保持产品的升级已经是必备功课。但是如何找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功能升级,或者保证功能升级能被大部分用户所喜欢,比升级更为重要。否则容易造成老用户的大量流失。

知乎是一个社区应用,社交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如何掌控首页的信息流对于用户留存和点击十分重要。

对于知乎来说,信息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户关注什么,就可以接触到什么。但很快我们发现对话题的关注,信噪比非常低。用户关注了话题,基本上是关注了一片内容,没法选择,但任何人却可以往里面塞东西。很可能出现捣乱的话题,也很可能弄错,用户还需要去处理信息。所以后来我们就把话题的信息流去掉了。

去掉之后,关注话题不在信息流显示,而是话题的列表里面可看。这个阶段信息流的信噪比非常明显地提升,点击量也明显上升。

这是知乎在2012年的一次大转变,但是就产品本身而言,这样的方式不是特别妥当。把话题完全关了的是比较鲁莽的行为。有点拿用户做实验的味道,改的好与不好,都会让用户体验比较糟糕。

知乎在这次变化中吸取了很多经验,转变成了目前的低损失的筛选方式。用一些更小的样本量去测试,但并不是AB测试,因为AB测试还是百分之多少进行测试。我们是用一个非常小的量,去测一个非常小的切片,提醒用户有新的功能,要不要试一下。用户在一段时间之内的测试数据,如果非常符合预期,接下来就可以把很小的量,比如说0.1%变成0.5%,变成1%、5%,这样逐步的扩大,用户就会非常舒服。

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知乎一直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产品升级,是我们保持用户粘度的一个小秘诀,也就是做社交产品一定要尊重用户。

推荐优质内容和屏蔽垃圾信息

作为一个知识讨论社区,开发注册,从小众走到大众,从只有极客知道,到现在普通人都知道,到1700万的用户。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是垃圾信息失控和优质内容变水,这会导致知乎失去立身之本。

为了让优质内容更容易被发现,知乎开始了信息流向新的 top story演化的阶段。用户关注一个东西,知乎就对他整个关注的内容,不断地重新进行计算,以及计算用户关注的人中有多少是他完全感兴趣的。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话题信息流就会出现较大的净化。

 

知乎目前用的是一个改进的“牛顿降温算法”,加入了相关度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你关注的人在目前大部分时间之内,他所关注的东西,有没有一些东西可能是你关注的。比如说移动互联网里,出现了一个新的产品叫 box,用户可能没有关注,可能错过了,但根据用户长期的使用记录来看,在产品这一级的子话题,用户的关注非常高,我们可能会提示用户,这有一个新的话题,你是不是想关注它,用户有可能把它关掉,也有可能不关掉。

我们的数据显示,推荐内容的用户开启比例是56%,用户的“千次展示不感兴趣数”此前是2(即一千条推荐内容有2条用户不感兴趣),现在是1,降低了一半,对于用户体验是很大提升。

 

在在维护良性空间上,知乎还即将上线一项“友善度积分制度”,鼓励和引导社区用户自治,用户可随时举报社区的不友善行为,知乎通过“系统判定辅助+人工审核”进行核实处理,当友善度低于一定阙值后,将被限制社区的部分功能。

今年,我们希望知乎能够成为讨论和个人品牌塑造的路口,这个事情现在并没有被做的很好。原生广告也是我们今年的一个重点,能够给社区用户提供比较良好的用户体验,营销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一个社区里面的正常存在,但是应该以一个更合理的方式和形态存在在社区中,而不影响用户其他的用户体验。

移动社区运营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作为一个做社区类产品超过 10 年的互联网老兵,社区运营这个话题一直是我工作中不断思考的内容之一。移动社区如何运营,和传统的 PC 社区运营上是否有明显的不同也成为我和业内同行们交流探讨的热点。我从近期负责的女性社区“闺蜜圈”app 产品的发展实战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拿闺蜜圈来说,社区有 16% 的用户发帖率和 35% 的用户参与回复,单个用户每日平均使用时长超过 40 分钟——这是我以前做过所有社区产品中最好的。一直都有同行疑惑的问我,你们有几个运营?你们产品里这些话题是你们运营的吧?但其实截止到不久以前闺蜜圈的产品运营人力几乎为 0。新的移动社区产品运营应该和产品本身结合,才能正真的发挥运营的价值,这里提出 3 个核心观点:机制运营、标杆运营、氛围运营,做好这些才能真正的运营好移动社区产品。

先说机制运营

所谓社区就是要有人说,有人看,有人回,这才是一个好的闭环体验,而要真正的解决好这个体验,靠运营人员是搞不定的,主要靠的是产品的逻辑机制,而且我认为这是做好移动社区产品最关键的点。就是一定要做到让发帖的人爽,要人发帖爽,其实就要有人回,要短时间内有人回,这种实打实的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才是真正用户想要的,社区才会更活跃。

项目团队中的运营人员的智慧和资源,根本是不可能和广大用户同比的,所以如何能将用户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才是移动社区运营的王道,有三点非常重要:

1、要尽可能的从产品层面做到,去中心化,让流量得到最大的利用

因为整个 app 的总 pv 是有限的,如果没充分利用好这些流量,最后结果就是两级分化严重,比如像贴吧、QQ 群部落等,大家都看着特别繁荣,实际发帖参与的用户比例不足 2%,如果不是他们起步早以及平台的资源优势,其实很难立足移动社区的,因为他们的流量都过于集中,导致翻来覆去看到就是那么几个部落,官方不推就彻底没流量,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社区;我们说的去中心化是个思想,在产品层面很多地方可以体现,比如:根据帖子的属性都给基础的曝光流量,不推什么排行榜,充分利用好友关系链来做相关性曝光等。

2、要对用户人群进行细分,这样才能提高回帖率,提升用户爽的感觉。

每个人感兴趣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每个用户都可以贴上不同的兴趣标签,我把它叫做用户染色,结合去中心化的思想,再对用户发表的内容进行染色,就可以用最少的曝光流量,让用户看到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从而提升了回帖率,而染色是个技术活,需要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3、要有机制实时的对内容分类,阅读型和讨论型的话题,应该配备不用的流量资源。

这其实是内容染色,在社区中是可以把内容粗线条的分成阅读型和讨论性内容的,他们会有典型的差异,这点我认为可以根据各自产品定位特点作曲分,主引导哪种内容,然后结合用户染色和去中心化思想,把整个机制运营做到位。

综合这三点,我们运营人员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机制,让用户更爽就行了,而不用自己去制造话题。

接下来说说标杆运营

其实光有机制运营是不够的,因为它只是框架,只是骨骼,而社区还需要有血有肉,所以在做好机制运营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找典型,找典型用户、典型内容,或者找我们期望广大用户看到的人或内容。看别人怎么玩,才能最快的学会在这个社区里怎么玩,看别人玩的好,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如何快速玩的更好,这都需要标杆,因此运营人员在这里更重要的是“找”,而不是“写”。

找到标杆后必须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持,比如图片宣传、活动奖励、虚拟成就等,但是注意每个用户只能推荐一次,而且要让大家信服,这个用户写的内容确实好,这个很难通过技术实现,只好算是一个人工运营的公平性。在实际的运营经验中会发现,因为运营的公平,很多用户会非常感谢平台为他们做的必要支持,她们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区中,积极的给新进成员指导帮助,并成为社区中的正能量。

另外有一点一定更要坚持,我们不要自己去做标杆,在以往很多产品的案例中都证明了这点,一旦运营人员开始自己做标杆后,资源就会出现侧重,在定机制的时候就不能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分析问题。

最后再来说说氛围运营

氛围运营可以说是产品的衣裳,和产品的 UI 一样重要,说的通俗点,就是新用户一看产品,就知道这里聚集了一群什么的人,这里适合讨论什么样的话题,这里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这里可以满足我什么需求,这一切,其实都需要我们特别去营造的。

说几个心得

1、在天朝做社区的人都知道,有很多禁区,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坏处,而且应该认真做好,所以我坚持认为 7×24 小时的审核是必须的,这会让你的社区“干净”,因为在这 7×24 小时的过程中,干掉的不仅仅是天朝不想看的,也包括了我们不希望出现在社区里的东西。

2、客服的人力始终是有限的,因此做社区产品必须有很好的后台过滤机制和用户举报机制,我叫它们是三管齐下。客服审核会有一个时差,而这段时差就可能让用户看到一些不好的东西,所以结合后台过滤机制和用户举报机制,可以更快的发现和除掉社区中的不良因子。

3、做社区必须做用户等级头衔,这可以充分调动活跃用户的热情,这些热心用户会帮助我们维护产品的氛围,而且更真实、更贴心、更亲民,她们就代表了你们产品的气质。

我们认为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发展,用户的口味正在不断变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的运营也有更多新的趋势在发生,而机制运营、标杆运营、氛围运营,正是这个新趋势下的衍生出来的运营模式,所谓无为而治,就是指不要自己做内容,而是治理内容,但又不是强力管理,而是在背后默默地为用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