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团队花了一年半,从0到1做了整体技术转型改造

这里带有个人强烈的观点,个人角度出发


    从0到1,从未遇到的初次电话沟通,很难相信,整个团队在没有见过我,没有面对面过的情况下,在前一年,依然可以走下来,开始的几个学生,到现在的上百名研发。


    所谓的从零,就是从战略规划、团队建立,打造,技术规范,规范打造,积累沉淀,案例落地几个过程的整体提升,变换成技术规范、快速创新、积累沉淀等符合未来行业5-10年的发展,为企业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做好战略基础。不得不说,确实广西很多企业都还没有进入信息化,但是现在已经都进入数字化,智能化蓄力时代。


    以前在大企业,大城市的转型办法,到南宁本地是不适用的,也是不符合的,它有它自己的特点,也有它适应的过程,也不是那里买了一套底座要用就可以,这个几乎每次都是这样,最终能不能消化的是企业自身人。每个企业也有自己的特点,拿自己前身的经验,还有直接套用,那是很难的,都需要两到三年的消化过程,而且,需要有消化的动力,而且需要能消化下来。


从转型的过程来说,这应该是算比较成功的。整个过程,大概分为几个点,从【战略-选人-规划-执行-验证】,这里大致记录:


一、基础条件:1、【战略】需要遇到一个懂得战略的人打开这个口,它不是任务,而是一个有意义的、战略层的事情;


    这个所有前期的基础,通常来说,很多企业内部都会有这样的角色,需要有一个有登顶的心,不满足于现状,在一个行业或者做某个工作几年的人来说,再加上有资源,很多都很想做这个事情,只是受限一些条件,需要有一个契机,找到这个出口。这并不等同于一个政治任务,而是真心要做这个改变,这样的转型,同时需要有一个魅力和强有力的往前的心态,同时有能把控住这个过程的信心,勇于打破现状,需要遇到这样的人员,能坚持下来,而不是一个跟进,至少能有一个三到五年的战略规划,这样,这个事情才有意义。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政治任务或者上传下达的事情,一般的角色很难做这样的决断,需要有一个能支持梦想的人。这个人,不是一个追求安逸的人,不是一个偏向稳定的人,更期待的是,一个破釜沉舟的人。


    “不变就可能会死掉或者会慢慢消失,不走就会没有出路,在等着被淘汰,与其等着,还不如主动出击”,对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强大的进取心,甚至是野心,这样的人,才是你需要遇到的人。只有这样的角色,才会全心全意在这个事情上,一心一意在这个上面,才有可能会把这个事情做成,因为在这个目标面前,才能包容更多,展示自己的规划,才能建立起一个叫战略蓝图的东西,才能搭配得起来。


    要开始这个事情,需要遇到这样的人,这个才能是一个开始,反之,这后期会产生强烈的不平衡,很难吸引强大的人才和资源支撑,特别是在广西这个地方,更是难上加难。


2、【将才】需要战略和执行力的齐心配合,要能互相信任,了解和互补,这不是招个人就完事的;


    战略和执行的强有力齐心,才能遇到困难的时,齐力断金,在接触的两次企业转型中,每到关健节点,都强烈的体现出这种信任的重要性,这是为下一步的转型成功的一个特别基础又特别困难的条件。


    在前期的条件合适,后期需要的是互相信任,达到一致共识,这并不是招一个人就完事的,招人那个叫执行,而不是在实现蓝图。真正碰的时候,在思维碰到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很多很多规划是做不完的,第一步怎么走,第一年要达到怎么样的,怎么样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你会发现,可以彻夜长谈,实际情况就是,每天晚上都是一包一包烟,一碰会有火花,这整体的战略怎么实施,落实,怎么打造,一点就通,整体方案,思路马上出来,这些都相当明确,如果能碰到上面的一步,感觉可能会是你想要找的人。


    第一个找我做传统信息数字化改造的,是传统国企,开始并都没有这个意识也并不知道有这个机会,受限于国企很多条件,开始只是闲聊规划,但是很快,发现思维的碰撞,在很多人都不认可,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支持我进行信息数字化的改造升级这块的平台负责人,丢下一句话印象比较深刻,“给你3年的时间”,而也就是这三年,把整个传统去掉带上信息化创新化技术引入传统企业。


    在企业技术信息化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角色,但这并不是这个事情的核心,而是怎么完成这个核心,需要克服后期不管是对内、对外的很多困难,如果没有统一的意识,战略和执行没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思想,是非常难走向这个一个比较成功的结果的。在期间过程中,很多家企业在不断的招架构师来进行架构,但是对于架构师的使用和运用,架构师对战略的理解是否到位,这些影响往下的过程。


    真正需要的不是架构师,而是具备有架构师规划能力的,有强烈认同感的人,这个人是否可信任,可担任这个角色,后面两三年里面会带来怎么样的发展,更是需要不断的了解(不是考核,这意义远远没有了解重要),后面才会到具体招聘架构师的事情。


3、【规划】需要具备有这个执行的明确方向,至少需要一个两到三年的规划,一年成果和验证,一年企业沉淀;


    这不是一时的兴起,一时的行业风口,更多的是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能制定的,可执行的3~5年战略,对未来10年发展做基础准备,而前面的1~2年,更多为的是打基础,超过则太长,太短则不现实,战略要怎么打,怎么布局,各个部门,人事,资源等怎么整合,怎么搭建,怎么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自己打最合适的牌面,这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明确的方向,一个稳定的,符合行业走向,符合团队走向的方向,而且可执行。     在前期准备到位的情况下,这些需要一个计划一个脚印的走下来,这需要一个计划,而这个计划,更多的为下一步的执行和验证做好准备,这要战略层规划人员进行统一的上层各个资源打通,为下一步的执行做好准备,争取到最大的资源,为下一步的执行做好准备。什么叫最大的资源,就是尽所能,不管在各个方向,做下一步的执行做好保驾护航的操作,这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更是形成团队的目标,精神支柱点,特别是在广西这样的现状下。


4、【执行】需要能有一个具备有核心能量的团队,这个需要一个核心力量的人把人聚合起来,把事情做下来;


    这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很多人的支持,在团队面对困难的时候,在某些看不到头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坚持大家的目标,相信蓝图战略的存在。很多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个过程,失败的并不只有一家,而是多家,投入资金打水漂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多家公司,转着转着就没有了,做着做着就放弃了,这并不是个例。     这当中,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否定的言论,会有一个可能看不到结果事情往下做,同时会在不断的,大量的消耗资源,甚至有可能资源紧张,紧张到可能所有人都想离开这个团队,紧张到个人信用,团队信用的透支,这都非常有可能,因为大家在做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跳出舒适区,寻求突破。    “这个做不了,执行不下去,反对的人太多,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没有这个处理经验,资源不足,人手不足,技术不足,设计人员不足,其它部门无法协调,产品经验不够,招人太难,留不住人,这些人能力不足,时间太短 ….”,听得到的太多,非常非常多,能力不足,是否要换掉,产品没有是否要招,招不到怎么办,前端人员不足又难招,再借用外力,找合作方,找意向方,大家一起,甚至还有更多的方法 …. 这些年听到的这些太多,但是如果我把这些都准备好是,都补充完了,是不是真的就可以做了,这还是一个问题。


5、【验证】最后一点,资源支持,包括资金,项目,人力等支持,一般企业平台和团队沉淀在100万-500万左右,企业沉淀,比如项目在百万到亿级左右;

二、实施过程:

1、内部统一意识和统一,转型技术战略统一化,沉淀化;

2、历史团队问题,这个基本上是老毛病,老打法,新老团队的融合问题;

3、历史技术和产品遗留问题,有些鸡肋,但他们是企业多年的沉淀,业务平台就更加;

4、新老交接的问题,比如现有平台,技术,项目,是新建立还是利旧,怎么利旧;

5、产出投入的问题,这是一个看不到的成本,在还没有产出都是投入;

6、平台化和产品化道路搭建,每一个组件,每一个项目都做出企业沉淀,进行大中台打磨;

7、为下一步行业发展道路做好基础和基石,我们需要为下一步做准备。


三、总结

很荣幸这几年可以经历信息化过程,参与到大型国企信息化转型,一线大厂数字化,再到中小企业转型的这个过程,几乎很多都是从零开始的起步,再到一个里程节点。整个过程我有我思。

企业中台化建设-基础PaaS层搭建实战教程

课程目标:

1、掌握微服务/PaaS/容器产品解决方案、设计、架构开发、产品管理相关经验,

2、掌握软件架构、SOA、微服务、Kubernetes,DevOps的基础知识;

3、掌握中小型企业中台化建设落地提供建设思路和大中型项目基础平台架构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

设计阶段:

1、中台化PaaS技术底座介绍【5分钟】

2、课程大纲介绍【5分钟】

3、适用场景说明和其它第三方PaaS比较【10分钟】

4、整体架构设计思路【10分钟】

5、底座技术选型设计思路【10分钟】

搭建教程:

1、云服务器采购和初始化【10分钟】

2、DevOps自动化流程搭建【10分钟】

3、容器云(私有云)环境搭建【10分钟】

4、基于Java云原生组件设计【5分钟】

5、微服务+DevOps+容器云整合【15分钟】

中台组件建设:

1、统一权限配置平台搭建【15分钟】

2、多项目组接入示例【10分钟】


对大型互联网产品化战略和中台产品化的一些思考

前言

自己很早研究中台产品化,最近在准备落地产品化战略,感觉思路跟之前所在团队的互联网产品化战略较为类似,便有想法书面化的想法,便于后期复盘。

背景

进入互联网团队的时间是在20年的时候,在加入团队的时候,产品交付流程还没有其他人,也就我一个,其它的交付体系和流程还没有统一,产品交付还属于摸索和积累阶段,需要梳理和统一交付流程。

产品商业化前期已经落地很多项目,用户已经积累了数亿级用户,属于行业领先级的产品,前期介入阶段应该还在行业沉淀的积累阶段,不过看得出来,团队ToB商务团队比较出色的,产品对接的都是大型客户,我主要负责大客户的产品化交付支持,另一个是智慧城市项目的技术支持,这些主要阐述的针对于产品化的。

大型互联网产品化战略的理解和思考

基础版在对公产品已经很成熟,体验也很好,经过公众的验证洗礼,疫情的验证,这几步的积累和打磨,达到商用级别条件也都存在了。

在ToB过程中,产品更多的积累场景和商业化流程,另一个是可以积累客户和市场,在这几块上面已经做得很好,服务群,流程,人员,需求的管理,研发等等都已内部串起来,感觉当时要做的,基本上就是下一步交付团队的积累和生态圈的打造,培养更多的交付专家,战略合作生态,内部核心交付专家只对合作伙伴的内部人员,形成梯队交付,在全国铺设推广。

感觉这个一个比较清晰的产品化战略,给更多的行业业务和产业赋能,比如低代码,财务,人事等。

在后期过程似乎也是印证了这几点。常常与交付团队梳理流程,业务线梳理,还有建立交付专家培养体系,建立团队成长体系,建立交付梯度体系梳理等。交付团队这个把控也是不错的,基本上对大家的引导也很明确,统一文档出入口,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交付的文档,过程和结果得到主体研发团队较大的认可。

从上面的业务可见出,产品化战略方式很高明,以产品形态交付快速收尾,研发团队集中精力在做自己的东西,交付专家和生态合作伙伴做他们擅长的领域,产品沉淀行业解决方案,再进一步的打造生态产品,通过这些的盈收点,又进一步的稳定团队和发展自己,形成稳固模式。

交付落地过程问题的问题和思考

过程问题的思考,站在个人层面的思考,不是全员的思考,我有我思,这个也是目前在做中台产品的时候对比考虑到的,也有可能属于片面性的。

在融入团队过程,团队整体意识貌似没有起来,缺少较强大的领导力,发现团队体系,接触第一步发现没有一个团队仪式,跨团队沟通和对接成本比较高,更说是核心人员的对接,平时只是远程会议,缺少跨地域,跨部门及团队归属感和团队努力的打造。

团队(不代表个人)方面不足够明确,在这样不稳定的基础之下,人员心态和流动性,貌似管理团队体现不出应该具有的管理能力,这个开始很是惊讶,但是后来考虑,有可能是互联网团队特有的文化体系,但是从个人角度考虑,基层的的不稳定性,要打造高楼,有点难“补”救,形成大的交付团队,可能会有一定的隐形风险。

这就有一个很大的团队隐患,整体没有这个意识,而且意识不够统一,各有各的想法,说得直白一些的,洗脑的程度还不够,这可能跟自己理解的工作价值观有很大的偏差,会无形消耗大量的时间和本身精力,不能发起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在多年的工作积累没有看到方向点的时候,看不到自己的价值点,侧面引起一定的焦虑感。

自己理解的正确操作应该是团队一起,瞄准一个方向,集中精力,统一意识的往前打,这样快速体现价值。

带团队做中台产品的思考

在做产品化设计和对外战略,团队还属于小团队,各个方面没有一线人才齐全,属于创业发展层面,这个时候,操作方式和打法,必然有自己的方向点,但是整体方向与互联网产品类似,步步推进。团队的培养战略和产品落地战略和打法,有自己的思考,这里也大致梳理了一下思路。

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和交付梯度

这个培养制度,开始就决定我们需要做这个,人才战略远远低于大型公司,所以很难说是可以选到合适的人员,在没有的条件下,先确保团队的成长,培养制度、梯度制度,每个人在团队中得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提升,确保基础的稳定性,才能更好的前行。

在这步,团队文化的打造,价值观的打造,技术沉淀等,就需要一步步慢慢建立,与大家一致的目标,在这个团队找到每个人认可的定位点,成长点,团队做好职业发展,成长文化,技术文化等。

建立稳定的团队力量

为什么要建立团队力量,什么叫团队力量,这里主要指能打仗,有经验,能配合的团队。在遇到项目时,要能坚持,能吃苦,能站在全局去看问题,我们培养的成员都是高级人员,输出的方向是IT高级人才,比如技术经理,架构师,交付专家等,他们没有像大厂那样,可以在海量人员中抽取到合适的成员,目前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也没有这样的优势。

但是,我们有互相成长,前进的团队,一致的目标,再遇到困难时,互相扶助,互相前进,找解决方案,培养的是专家级人员,他们也需要达到专家的素质,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在近乎同等的技术能力之下,跟需要素质的同步,需要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团队价值观,能独当一面,有明确的目标点,每个人在团队散发自己的魅力点,与团队共同成长,进步,形成团队特有的力量。

建立稳定的产品战略

这里所谓的稳定的产品策略,这其实跟互联网的打法一样的,在有一版本,对外建立从试点运行,商业试点,需求收集,内部产品和研发,统一产品线,对内和对外,慢慢打磨,这个急不来,也很难急得来。

建立规范,对外提供接口和规范,内部和外部寻求合作商,建立内部生态,同时接入行业解决方案,积累行业资源,资源,形成自己的行业解决方案,一步步下来,而团队的支撑,跟互联网产品类似,培养内部交付人员,形成管理中台体系(我们已经在做这个事情,目前效果还不错,跟上面的培养体系一起),对外行业输出赋能。

当然,由于团队的规模和行业的标准,不是每个行业都在做,我们的目标和愿景还是中小企业赋能,针对精细行业,有自己的边界和范围。

建立大家共赢的目标

共赢的方式很多,这里主要偏向于团队价值的体现和收益。

团队的目标,大家创造的价值,能力方方面面都在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大家创造一定的收益和价值,行业影响力等,给团队建立安全感和使命感的条件和土壤,能承担更多的东西。打开大家的格局和视野,给他们后期的自己成长和事业做好铺垫。

总结

自己原在政务体系,本身带有的政务软件和互联网产品体系的思维整合,也是非常感谢团队,在互联网团队学到的很多互联网的东西,更加是打开了自己的视野和格局,也认识到行业的发展和打造方式。